簡介
香港食物援助平台滙聚了一群不同類型的食物援助服務機構及團體,共同促進食物援助及食物回收服務的發展。我們透過此網站為您提供本地有關食物援助服務的資訊。
服務類別
食物派發: 派發不同類型的食物包括主糧(例如米、麵等)、副食品(例如油、罐頭等)、代用券、新鮮食物等。
熱食服務: 免費或廉價提供熟食,供社區人士於社區飯堂內進食或派送飯盒予有需要人士。
集體購買: 組織有需要的家庭集體訂購一些符合基層家庭需要的食物或日用品(例如米、油及衛生紙等)。
平價市場: 機構透過大量訂購合基層家庭需要的食品及日用品降低價格,以較優惠的價錢出售,開放供有需要的家庭選購。
服務發展
食物援助服務發展可追溯至2008年的金融海嘯時期,當時失業率高企,愈來愈多非牟利機構開始發展食物援助服務(俗稱「食物銀行」)支援區內的有需要家庭;社會福利署及後在2009年起委託非政府機構提供「短期食物援助服務」作為扶貧紓困措施,主要是以乾糧為主的食物包派發。
時至今日,地區中仍然有不少基層家庭需要支援。根據政府2015年公佈的貧窮情況,全港共有96萬人生活在貧窮線之下。面對持續的通脹及租金、食物價格升幅,大部分低收入家庭便會縮減他們的食物開支以減少支出。因此,近年有更多團體和非牟利機構結合來自大公司、小商户及社區人士的捐款和實物捐贈,開展了不同類型的服務,例如熱食飯堂、集體購買、平價市場或收集剩餘食物再派發等。
領取食物援助的趨勢反映出現時政策漏洞,例如退休保障不足、基層家庭難以負擔沈重的房屋開支等問題。服務機構以食物援助服務作為介入點,將更多元素帶入服務之中以關顧基層人士的其他需要和發展。例如需要特別支援的個案可以透過轉介獲得適切的社會服務,另亦有一些社區飯堂會藉聘請基層人士,提供區內的就業機會。這些最新發展展示出食物援助服務可以有別於傳統救濟式的食物派發,而是了解到服務使用者的需要後,適當地發展他們自身的能力,回饋社區。
另一方面,不少食物援助計劃亦積極動員社區人士將剩餘資源帶到有需要的家庭手中,例如將麵包店及餐廳在休店前一些尚未賣出但仍可供食用的食物透過機構轉贈予基層家庭。原本失去商業價值的廚餘變成為有意義的糧食,這些跨界別的合作能減輕剩食的問題,亦鼓勵社區中不同持分者一同參與、互助的實踐。